毗婆舍那禪

《毗婆舍那禪》

毗婆舍那禪

(Vipassanā Meditation)

開悟之道

(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)


恰宓禪師 著
(Chanmyay Sayādaw Ashin Janakābhivaṃsa)

果儒 譯

書名自訂標籤:
作者自訂標籤:

《毗婆舍那禪》版權說明

資料出處: 
毗婆舍那禪

本電子檔感謝「法雨道場」明法法師 (Email: dhammarain@msa.hinet.net) 提供,並經由 果儒法師 同意於網路上刊載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毗婆舍那禪》附錄二 毗婆舍那禪修心得

資料出處: 
毗婆舍那禪

附錄二 毗婆舍那禪修心得

時間:2006 年 3 月 5 日至 26 日
地點:佛慈禪寺
指導禪師:恰宓禪師 和 Sobhita Sayādaw
助理禪師:智光法師、智如法師
禪修內容:毗婆舍那禪和慈心禪(Mettā Bhavanā)
         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毗婆舍那禪》附錄一 禪修指導

資料出處: 
毗婆舍那禪

附錄一 禪修指導

道德行為(持戒)

「戒清淨」是禪修者在禪修時有所進步的必要條件。只有當戒清淨時,禪修者不會內疚,能夠捨離和容易入定。在禪修營中,禪修者必須受持八戒︰

1.我受持不殺戒。
2.我受持不偷盜戒。
3.我受持不淫戒。
4.我受持不妄語戒。
5.我受持不飲酒和不吸食麻醉品戒。
6.我受持不非時食戒。
7.我受持不歌舞觀聽,不花鬘嚴身,不香油塗身戒。
8.我受持不坐臥高廣大床戒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毗婆舍那禪》07.第七章 禪修者的五個條件

資料出處: 
毗婆舍那禪

第七章 禪修者的五個條件

禪修者為了在觀智上獲得進步,他必須具備五個條件。第一個條件是信。禪修者對佛、法、僧必須有堅定的信仰;尤其是對「法」的信仰,包括他對禪修方法的信心。

第二個條件是:禪修者必須身心都健康。如果他受頭痛之苦,感到眩暈或有胃病,或其他疾病,並非指他不健康。他被認為健康的標準是,他能夠觀察任何身心生滅的現象。他所吃的食物一定要容易消化(也就是不會引起胃腸不適),因為如果他遭受消化不良之苦,他將無法好好禪修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毗婆舍那禪》06.第六章 使智力敏銳的九種方法

資料出處: 
毗婆舍那禪

第六章 使智力敏銳的九種方法

禪修者的五根是:信(saddhā)、進(viriya)、念、(samādhi)定、慧(pañña)。這五種稱為五根(Pañcindriya)或五力(Pañcabala):五種心力。

1.信:指智慧的信仰,或因正確的了解「法」而生的信 仰。
2.進:精進。指艱苦的努力。
3.念:指正念或持續的正念。
4.定:指定或深定。
5.慧:指智慧、觀智或開悟。

如《清淨道論》注釋所敘述的:對禪修者而言,這五根必須平衡和強而有力。Saddhā(信)必須是堅定、不動搖的;sati(念)必須強而有力;samādhi(定)必須深厚;paññā(慧)必須非常敏銳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毗婆舍那禪》05.第五章 清淨的七個階段(七清淨)

資料出處: 
毗婆舍那禪

第五章 清淨的七個階段(七清淨)

   
為了證悟,我們必須經歷七個階段的清淨:

一、戒清淨(Purification of Moral Conduct)

第一是戒清淨(sīla-visuddhi):指道德行為的清淨。禪修者如果不受持八戒,至少必須受持五戒,這樣他們便可以持戒清淨。五戒中的第三戒是禁止邪淫,而八關齋戒中的第三戒是禁止性行為。如果禪修者不戒除性行為,他的心會被貪欲蓋(kāmacchanda-nīvaraṇa)所染污。只有當心從五蓋中淨化時,禪修者才能了解身心生滅現象的本質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毗婆舍那禪》04.第四章 四念處禪修法

資料出處: 
毗婆舍那禪

第四章 四念處禪修法

佛陀說明了修習念處禪的七種利益後,他繼續解說四念處︰

1.身念處(Kāy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)
2.受念處(Vedan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)
3.心念處(Citt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)
4.法念處(Dhamm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)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毗婆舍那禪》03.第三章 修習念處禪的七種利益

資料出處: 
毗婆舍那禪

第三章 修習念處禪的七種利益

根據佛陀所說的《大念處經》,修習四念處有七種利益。在我說明這七種利益前,我想要簡短的說明佛教的四個層面,這四個層面是︰

1.    佛教的信仰
2.    佛教的倫理
3.    佛教的道德
4.    佛教的修行(包括體驗方面)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毗婆舍那禪》02.第二章 禪修者初步的教導

資料出處: 
毗婆舍那禪

 

第二章 禪修者初步的教導


佛陀的教導(teachings)有三種訓練(三學)︰

一.    戒學
二.    定學
三.    慧學(觀慧或般若)

當我們實踐道德行為(戒學)時,這指在言語和行為上的自制,也就是在家居士至少遵守五種或八種戒;而僧眾例如比丘,必須遵守如波羅提木叉(pātimokkha,別解脫戒)所說的227條戒。當我們戒除不當的行為和言語時,我們的持戒是圓滿的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頁面

Google 的廣告
訂閱 RSS - 毗婆舍那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