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問一智慧

《一問一智慧》29.什麼是人的至善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9)
「什麼是人的至善?」有次佛陀說:「諸佛說:『涅槃是無上的法』」,無上的法意指「人性的終極、最高的善」。倫理學的國際用語中,以拉丁文 summum bonum ──至善,表示人類今生所能到達最好、最高的境界。學佛的人一致認為如果佛教有所謂「至善」的話,那一定是涅槃了。所以外國人問佛教的「至善」是什麼,你應該回答:「諸佛說:『涅槃是無上的法』。」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一問一智慧》28.低等動物能證得涅槃嗎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8)為了讓各位更清楚瞭解涅槃,我們應想想這個問題:
「低等動物能證得涅槃嗎?」佛陀用「般涅槃」(parinibbāyati)、「已般涅槃」(parinibbuto)這二個字,談到動物經訓練直到野性消除(泰本巴利藏第 13 冊,176 頁)。一條狗、一隻大象、一匹馬或任何動物,若被馴養和好好訓練之後,不再難以駕御,我們可以用「已般涅槃」這個字。同樣的字,也可以用在阿羅漢(arahant)或煩惱止息的人身上,這二個字適用於完全熄滅三毒火──完全冷靜的人。佛世時所用的巴利文裡,「般涅槃」這個字也可以這麼用:當引用於人類時,指的是煩惱的止息或阿羅漢境界;引用於低等動物時,指的是野性消除;引用於火時,指的是餘燼熄滅、冷卻。飯或粥煮好後,裝入碗裡冷卻,也用「般涅槃」這個字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一問一智慧》27.涅槃是在死後才能證得,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證得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7)這裡必定要提出一個問題:
「涅槃是在死後才能證得,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證得?」寺院講堂的教師或講者只談到死後才得涅槃,然而在三藏教典裡,我們並沒有發現這種說法。涅槃另外有如下的說法:一是「現證涅槃」(行者親自體證的涅槃 sandiṭṭhika-nibbāna),一是「現法涅槃」(此時此地的涅槃 diṭṭhadhamma-nibbāna)。在四色界定(rūpa-jhāna)和四無色界定(arūpa-jhāna)中,所經驗到充滿喜悅的意識狀態,就是「現證涅槃」或「現法涅槃」。但現在我們必須瞭解,這些情況是獲得涅槃前的體驗,它們擁有涅槃的滋味,但是仍不同於真正的涅槃。因為那種狀況是不圓滿、不究竟的,它們被稱為「現證涅槃」和「現法涅槃」(泰本巴利藏第 23 冊,475 頁)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一問一智慧》26.我們談到人滿足於涅槃,所謂「滿足」是什麼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6)
「我們談到人滿足於涅槃,所謂『滿足』是什麼?」我們佛教徒教導人不應該喜歡這個,討厭那個;滿意這個,不滿意那個,但是所謂的「滿足於涅槃」又是什麼呢?於涅槃感到「滿足」叫作「法欲」(Dhamma-rāga)、「法喜」(Dhamma-nandi)。各位聽到巴利語把「欲」(rāga)和「法」(Dhamma)放在一起,也許有些驚訝。但我們必須瞭解,「法欲」中的「欲」不是那種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刺激的欲望,它比起一般凡夫在感官上的滿足更為滿足。但在這裡,是指對不死、涅槃──空性的滿足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一問一智慧》25.什麼是涅槃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5)
「什麼是涅槃?」假如你遇見一個人,他堅持提出這個問題,你可回答:「涅槃是不死的『界』(元素 amatadhātu)。」經典說涅槃是「不死的『界』」,所有其他的「界」(元素)會死亡,但只有這個不會死亡,因它是貪空、瞋空、癡空(貪欲滅盡、瞋恚滅盡、愚癡滅盡)。當癡空了,就沒有「自我」,也不會執為「自我」,因此就「不死」。因為涅槃是死亡止息之處,而被稱為不死的「界」(元素),這不死的「界」(元素)是死亡止息之處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一問一智慧》24.什麼是畢竟空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4)
「什麼是畢竟空?」「畢竟空」稱為涅槃(nibbāna),徹底地空掉「自我」的狀態就是涅槃,這個可以用一句格言來說明:「涅槃是至高無上的『空』」(泰本巴利藏第 31 冊,632 頁)。它是一種超越種種假相、獨一無二的智見,見到涅槃是至高無上的「空」,我們就能超越種種的假相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一問一智慧》23.為什麼會認為一切皆空?這個世界、每個世界都是「空」的嗎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3)
「為什麼會認為一切皆空?這個世界、每個世界都是『空』的嗎?」其他宗教的信徒將會問你這個問題:「為什麼你要說這個充滿著心、物及各種產品的世界是『空』的呢?」因為它們不是「我」,也非「我所有」,亦即心、物及各種產品都沒有實體可被執著為「我」、「我所有」。佛陀強調一切皆空,除了指空掉「我」及「我所有」的感覺之外,沒有其他意思。為什麼稱有這種知覺的心為「空心」呢?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一問一智慧》22.佛陀每天安住在怎樣的心境中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2)
「佛陀每天安住在怎樣的心境中?」佛陀曾談到自己:「如來住於空性殿堂(suññatā-vihāra)」(泰本巴利藏第 14 冊,226 頁)。這裡的「殿堂」是心法而非色法,心法本身也是一種住處,就是心境,「空性殿堂」是一種當下空掉「我」、「我所有」的心境。佛陀這樣對自己說:「如來安住於空性殿堂,每天都有無上的喜悅。」安住「空性殿堂」,就是安住於面對一切事物時都能空掉「自我」的感覺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一問一智慧》21.佛陀的業止息了嗎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1)
「佛陀的業止息了嗎?」如果有人問這個問題,我們不要因太粗心或太輕率地回答而褻瀆了佛陀。事實上,我們根本貶損不了佛陀,但我們的語言卻可能貶抑他的價值。佛陀的業已完全止息──「業盡」,他超越一切業,煩惱也已蕩盡無餘,正是這個事實成就他的德望,令他聲名遠播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一問一智慧》20.此刻佛陀是否存在?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一問一智慧

(20)
「此刻佛陀是否存在?」如果有人問這個問題,我們可以引用佛陀的這段話來回答:「阿難!在我入滅後,應把我為你們建立的法和律,當作是你們的導師。」

書名自訂標籤:

頁面

Google 的廣告
訂閱 RSS - 一問一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