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的啟示

《佛陀的啟示》

佛陀的啟示

【羅睺羅•化普樂 著,顧法嚴 譯】

書名自訂標籤:
作者自訂標籤:

《佛陀的啟示》本書內容更正啟事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佛陀的啟示

本書內容更正啟事(佛子天空編案:本更正啟事僅出現於慧炬出版社的版本,佛陀教育基金會版則無此更正啟事。)本書內容經查有兩點與我當前國情欠合,為免讀者發生誤解,特將下列原文部分訂正註釋,以符我佛本懷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佛陀的啟示》附錄:本書常見佛學名詞淺釋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佛陀的啟示

附錄:本書常見佛學名詞淺釋(佛子天空編案:本附錄僅出現於慧炬出版社的版本,佛陀教育基金會版則無此附錄。)佛——佛陀之略稱,梵文 Buddha 之音譯。意思是覺悟的人。他所覺悟的是世間一切事、理的真相,包括眾生生死之謎的答案在內。佛不但自己有覺悟,且能令他人覺悟。他自己覺悟後,一切身口意方面的種種行為,無一不契合真理,決無絲毫迷悖,所以是世間與出世間至高無上的聖者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佛陀的啟示》第八章 佛的教誡與今日世界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佛陀的啟示

第八章 佛的教誡與今日世界有些人相信,佛學體系極其崇高卓絕,非一般生活在碌碌塵世裡的男女所能實踐;假使他想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的話,必須要離世棄俗,住到寺院裡或是其他僻靜的處所去。這是一個可悲的錯誤觀念,顯然是對佛的教誡缺乏了解所致。達到這種輕率而錯誤結論的人,都因為只是偶然聽到或讀到某些佛教的讀物,而這些讀物的著者本身對佛教的面面觀並沒有充分了解,因此他所發表的見地也是片面而偏差的。佛的教誡,不僅是為了寺院中的僧眾而設,也是為了住在家庭中的普通男女。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,是為了一切的人而設,沒有任何分野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佛陀的啟示》第七章 修習:心智的培育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佛陀的啟示

第七章 修習:心智的培育佛說:「比丘們!病有兩種。那兩種呢?肉體的病和心智的病。有人可以一年、兩年、甚至一百年、一百多年肉體都不生病。但是,比丘們啊!世間除了心無染著的人(就是說,除了阿羅漢以外[註一],心智方面能有片刻不生病的的人,都是稀有難得的啊!」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佛陀的啟示》第六章 無我論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佛陀的啟示

第六章 無我論一般用到「靈魂」、「自我」、「個我」或梵文裡的「神我」(Atman)(編者註:Atman 其實只是「我」的意思,一般均譯為「神我」,沿用已久,但是否與奧義書及吠檀多之哲學相符,甚可置疑。)這些字眼的時候,它們所提示的意義是:在人身中有一恆常不變、亙古長存的絕對實體。這實體就是那千變萬化的現象世界背後不變的實質。照某些宗教說,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個別的靈魂,這靈魂是上帝所創造的。人死後,它即永久地生活在地獄或天堂裡,而它的命運則完全取決於它的創造主的裁判。依另一些宗教的說法,這靈魂可以歷經多生,直到完全淨化,最後乃與上帝或梵天或神我合一,因為當初它就是從這裡面流出來的。這個人身中的靈魂或自我是思想者、感受者、一切善惡行為所得獎懲的領納者,這種的觀念叫做我見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佛陀的啟示》第五章 第四聖諦:道諦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佛陀的啟示

第五章 第四聖諦:道諦第四聖諦就是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——道。這道叫做中道,因為它是避免兩個極端的。一個極端就是經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尋快樂,是「低級、平庸、無益的凡夫之道」。另一個極端是經由各種自虐的苦行以尋求快樂,這是「痛苦、無價質而無益的」。佛自己都曾嘗試過這兩種極端,深知其無有實益,才由親身的證驗,發現了「能夠產生知、見,導致寧靜、內證、正覺、涅槃」的中道。這正道一般都稱之為八正道,因為它是由八個部份所組成。這八個部份就是:  一、正見——正實的知見。
  二、正思——正確的思維。
  三、正語——正直的言語。
  四、正業——端正的行為。
  五、正命——正當的職業。
  六、正勤——正好的努力。
  七、正念——正淨的憶念。
  八、正定——正統的禪定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佛陀的啟示》第四章 第三聖諦:滅諦——苦的止息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佛陀的啟示

第四章 第三聖諦:滅諦——苦的止息第三聖諦的要義是:人類可以從相續不斷的苦得解脫、獲解放、享自由。這聖諦名為苦滅聖諦,也就是涅槃。巴利文作 Nibbāna,但梵文的 Nirvāna 更為人所廣知。要想徹底袪除苦的根本——渴(愛)。這在前面已經講過,所以涅槃也叫做斷愛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佛陀的啟示》第三章 第二聖諦:集諦——苦之生起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佛陀的啟示

第三章 第二聖諦:集諦——苦之生起第二聖諦——集諦,就是關於苦之生起或根源的真諦。這一聖諦最通俗而為人所熟知的界說,在巴利文原典中許多地方都可見到。「苦的根源,就是『渴(愛)』。它造成『來世』與『後有』;與強烈的貪欲相纏結,隨地隨處拾取新歡。這『渴(愛)』有三:(一)感官享受的渴求(欲愛);(二)生與存的渴求(有愛);(三)不再存在的渴求(無有愛)。」[註一]

書名自訂標籤:

《佛陀的啟示》第二章 四聖諦

資料出處: 
佛教經典系列,佛陀的啟示

第二章 四聖諦在佛陀的教法中,四聖諦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。他在波羅奈附近的鹿野苑(今印度沙納特地方),向他的老同修——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說法時[註一],所講的就是這個。這次說法的原文尚在,其中只是簡單地敘述了一下四諦。但是在早期的佛典中,有無數的地方,都是反覆闡明四諦的,解釋得很詳細,解釋的方法也不同。如果利用這種資料和註疏來研究四聖諦,便不難根據原典,對佛教的要義,作一個相當完善而正確的闡釋。四聖諦是:(一)苦諦。[註二]
(二)集諦: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。
(三)滅諦:苦之止息。
(四)道諦: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。

書名自訂標籤:

頁面

Google 的廣告
訂閱 RSS - 佛陀的啟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