貼文手 - 周日, 2008/10/19 - 10:15
資料出處:
當代南傳佛教大師
佛學常用術語
- 安那般那(ānāpāna)︰一種注意吸氣呼氣的修定方法。
- 三摩地(concentration;samādhi)︰心專注於一境。
- 奢摩他、止(concentration;samatha)︰禪定的修學。藉著專注於某一固定的情境以培養深刻的禪定。
- 識(consciousness;viññāṇa)︰心的認知功用。能了別六根門上六塵的生滅。
- 漏、染(defilements;kilesa)︰心的貪、瞋、癡。
- 癡(delusion;moha)︰心的染污,使之不能清楚地見到無常、苦、空。
- 八正道(eightfold path;ariya-magga)︰佛教通往清淨和解脫的道路──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
- 元素(elements;dhātu)︰通常指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。
- 無我、空(emptiness;anatta)︰沒有自我或靈魂;沒有一個獨立的「主體」或「自我」在經歷一切的變化,我們祇是一種變遷的過程。
- 受(feeling;vedānā)︰觸境所起的愉快、不愉快、中性的感受。
- 四念處(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;satipaṭṭhāna)︰四種覺察處,它是我們整個的經驗,必須去注意以培養內觀智慧。(1)身體和物質元素。(2)感受︰苦、樂、不苦不樂。(3)心。(4)法──所有心的現象,像思想、情緒、貪、愛。
- 四聖諦(four noble truths;ariya sacca)︰佛陀的基本教法︰(1)苦的真理。(2)苦因的真理──執取和貪愛。(3)苦滅的真理。(4)滅苦之道──八正道。
- 貪(greed;lobha)︰一種心法,會使心去執取或黏著一個情境或經驗。
- 瞋(hatred;dosa)︰一種心法,使心討厭或攻擊所緣的情境。
- 無明(ignornance;avijjā)︰不能見到世間實相的根本力量,也是我們執取和貪愛的根源。
- 無常(impermanence;anicca)︰所有現象的本質,即有生必有滅。
- 毗婆舍那(insight meditation;vipassanā)︰清楚地洞察;專注於身心現象的本質以瞭解其實相。
- 極微(kalāpa)︰物質原子中最小的粒子,一直在運動中。
- 業(karma)︰因果法則,說明身心世界裡種種現象之間的關係。
- 色(matter;rūpa)︰由四大所造的物質世界。
- 行蘊(mental factors;saṇkhārā)︰在五蘊中,指與識塵有關聯所產生的造作力以及其他心的作用力。
- 心(mind;nāma)︰意識以及染覆於意識的各種心法。
- 念(mindfulness;sati)︰心的一種特質,它能不迎、不拒、不惑地注意當下正在發生的現象。
- 涅槃(nirvāṇa)︰不再受制於身心活動的一種徹底的清涼狀態,也指從貪、瞋、癡中解脫的心境。
- 想(perception;sañña)︰心的特質,接收、認知情境。
- 輪迴(saṁsāra)︰所有身心現象都是由因緣所決定的世界,且不斷在變化當中。
- 處(sense bases;āyatana)︰六種根塵相應處︰(1)眼對色。(2)耳對聲。(3)鼻對香。(4)舌對味。(5)身對觸。(6)心對法。
- 相(sign;nimitta)︰由心專注所生之影象。
- 苦(suffering;dhukkha)︰一切生滅變異現象基本的不堅固,難以滿足的特性。
- 戒(virtue;sīla)︰原指遵守特定的道德戒律,更深義為在世間的行為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。
書名自訂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