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使智力敏銳的九種方法
禪修者的五根是:信(saddhā)、進(viriya)、念、(samādhi)定、慧(pañña)。這五種稱為五根(Pañcindriya)或五力(Pañcabala):五種心力。
1.信:指智慧的信仰,或因正確的了解「法」而生的信 仰。
2.進:精進。指艱苦的努力。
3.念:指正念或持續的正念。
4.定:指定或深定。
5.慧:指智慧、觀智或開悟。
如《清淨道論》注釋所敘述的:對禪修者而言,這五根必須平衡和強而有力。Saddhā(信)必須是堅定、不動搖的;sati(念)必須強而有力;samādhi(定)必須深厚;paññā(慧)必須非常敏銳。
五根的平衡
為了使五根強而有力和平衡,禪修者必須遵守九個指導方針。如果這五根是強大的,卻不平衡,禪修者將無法獲得觀智,以及止息痛苦。「信」必須和「慧」平衡;「定」必須和「精進」平衡;而「念」根無需和其他根平衡;禪修者必須有持續不斷、強大的正念。如果「信」根是弱的,而「慧」根強而有力,禪修者在禪修時可能分析他的經驗;當禪修者觀察身心生滅過程時,他會去分析,尤其是他有廣博的「法」的知識。
當他分析他的經驗,這種分析會妨礙他的定力;他的定力會因而中斷或減弱。當禪修者沒有正確的了解「法」時,由於他對「法」或經驗的分析不正確,他會對佛法的信心不足或不信;只有在他圓滿完成禪修和開悟後,他才可以分析禪修的經驗。由於他所獲得的智慧,他對佛、法、僧有永不動搖的信心。
如果禪修者相信佛陀的教導,那麼他的智慧(慧根)與堅定的「信」(信根)是平衡的,那麼,他會繼續禪修,不受任何分析的知識或哲學思想的干擾。有些禪修者想要表現他們的佛學或「法」的知識,因此有時會分析他們在禪修時的體驗,以及談論一些與現實相反的事情。根據《清淨道論》的注釋:「信」必須與「慧」平衡;反之亦然。
當我開始修習念處禪時,我的目的是要去驗證這種方法,看看它是否正確。在我開始修習念處禪之前,我讀了馬哈西尊者著的《毗婆舍那禪》,那時我尚未見過馬哈西尊者。對那些已經從馬哈西尊者的著作中學會禪修技巧的人而言,觀察腹部的起伏是非常簡單的。我認為這種方法是真實不虛的,因為我知道腹部的上下是風界,而其他三大種:火界、水界和地界也包括在腹部的起伏中。由於我們所觀察的是四大種(地、水、火、風),所以這種方法必定是正確的。
傳統上我們習慣「觀出入息」(ānāpānasati,安那般那念)的禪修法。我在十七到二十四歲還是個沙彌時,我修習安般念(ānāpānasati)。現在雖然我認為馬哈希尊者的方法是正確的,然而我無法全盤接受,因為我執著傳統的觀呼吸的方法,這是為什麼我想要從觀察腹部的起伏,來驗證馬哈西尊者的方法。
雖然我去馬哈希禪修中心,並開始修這種法門,然而我滿懷疑惑的去禪修,那是在 1953 年,那時我在雨安居期間參加四個月的密集禪修。那時我是曼達勒(Mandalay)一所佛教大學的講師;我在 Nandavamsa 法師的指導下禪修。他告訴我︰「你已經通過較高的考試,你現在是大學的講師;如果你想要在禪修上有所成就,你必須把從書中所學到的有關『法』的知識放在一邊。」
我接受他的建議後,把我的學問放在一邊,並依照我的老師的教導修行。我的「信」根和我的「慧」根得以平衡,是因為我沒有以我的成見或知識學問來分析禪修的經驗和方法。如果「慧根」弱而「信根」強,那麼這個禪修者會是輕信的。我們說他輕信是因為他沒有知識、智慧,因而會輕易相信任何理論或教義。如果禪修者是輕信的,他可能陷入引導他走向錯誤的道路的教義或理論中;因此,「信根」必須和「慧根」平衡。
而「定根」與「精進根」必須平衡;如果「精進」比「定」更強而有力,你無法專注在禪修的所緣境上。《清淨道論》的注釋說︰「如果精進比定更強而有力,禪修者的心會散亂和掉舉(restless)。」剛開始禪修時,禪修者的定力通常是弱的,而且心會經常跑掉,因此,禪修者應該盯著他的心,如實的觀察他的心。如果禪修者對獲得觀智非常熱衷,禪修時,他可能會過度精進,因此他的心變得散亂和掉舉。「精進」必須與「定」保持平衡;為了要使他們保持平衡,禪修者一定不能過度精進,要保持心的穩定,專注的觀察身心生滅的現象,但是不要用功過度,那麼他會逐漸獲得某種程度的定力。因為有了定力,他的精進會變得穩定,既不會過度精進,也不會懈怠。
有時候,當禪修者禪修了兩三個星期後,他的定力變得又深又強;觀察的心會自動觀察禪修的目標。如果不夠精進,觀察的心會漸漸昏沉,因此,禪修者會變得懶散、遲鈍或睡著。注釋說︰「如果『定』太強而精進太弱,那麼禪修者會變得懶散、遲鈍或昏沉睡眠(Thīna-middha)。」因此「定」必須與「精進」保持平衡。
坐的姿態只是使他的心更專注於禪修的目標;由於需要越來越少的精進力,心因此變得越來越遲鈍。為了讓「定根」和「精進根」平衡,禪修者應該行禪的時間比坐禪的時間長。然而,只有極少數過度精進的禪修者能入定;也有一些禪修者的「精進根」超過「定根」。因此定根必須與精進根保持平衡。
根據《清淨道論》的注釋,我們永遠不能說「正念」太強,因為我們最好能時時刻刻保持正念,以正念觀察身心生滅的現象。那麼,你的正念會變得持續不斷,因而產生深定。當定力變深,觀智自然會開展,而你會了解身心生滅的現象,因此,我們可以說:正念永遠不會太強。
根據《清淨道論》,禪修者必須遵循九種方法來使五根更為敏銳。
第一種方法是:禪修者必須記住,當他如實觀察身心的生滅現象或有為法時,他會了解他們會消失;這是禪修者應有的態度。有時禪修者不相信一切身心生滅的現象是無常的,必定生起又消失;由於這種成見,他可能無法了解身心生滅現象的本質。雖然他可能獲得一些定力,但是這種定力也只能使他在有限程度上獲得平靜、快樂。注釋說︰「禪修者必須記住:如果他觀察身心生滅的現象,他會了解他們是無常的。」
第二種方法是:禪修者必須遵奉念處禪,也就是他必須認真修行念處禪。如果他不重視這種法門或禪修的結果,他就不會認真修行,因此,他無法專注在禪修的所緣境上,他就無法了解名法和色法的本質。
第三種方法是:禪修者以正念觀察身心生滅的現象時,他的正念必須持續不斷。只有這樣,他才能獲得深定;這種深定使他能夠獲得觀智;而這種觀智能夠觀察身心生滅現象的本質。這是每一位禪修者必須遵守的重點。當你清醒時,你必須持續不斷的、如實的觀察身心生起的任何現象。要整天保持正念,不要間斷。我所說的「正念」是指持續不斷的正念,而非一般的專注。
第四種方法是選擇適合禪修者的七種事物;也就是合宜的禪堂、食物、氣候等等。無論這些是否適合你,你都應該精進禪修。有時因為天氣熱,禪修者非常執著電扇,他想要坐在電扇下頭。事實上,無論天氣是冷、溫暖還是熱,禪修者都不可選擇,他必須等閒視之。
事實上,「正念」是每一種成就的根源;透過「正念」可以把「敵人」變成「朋友」。如果他感到熱,他應該以正念觀察熱,如果他這麼做,熱會逐漸成為「朋友」;疼痛亦然,當他觀察疼痛時,定力變得更強,而疼痛可能更劇烈;事實上,疼痛沒有變得更劇烈,這是因為禪修者有了深定,變得更敏感,更清楚的感受到疼痛,因此疼痛好像更劇烈。
當他了解疼痛只是心理不舒服的現象,他不會再覺知到自己或他的身體,他在那時所知道的只是疼痛的感覺和觀察疼痛的心,他可以把「受覺」和「觀察的心」分開,他不會把疼痛視為自己,因此疼痛不會干擾他的定力,疼痛就像「朋友」一樣。因此,「正念」是一切成就的根源。雖然在理論上你了解,而你也應該在實踐上了解。透過正念,你可以化「敵」為「友」。有正念的禪修者在世界上根本沒有敵人。所有的現象都是「朋友」,因為他們有助於獲得觀智和止息所有的痛苦。
第五種方法是:禪修者必須記得他獲得深定的方法。他必須記得那種方法,並不斷的修行,用這種方法使他能夠獲得深定。
第六種方法是:禪修者必須培養七種覺悟的因素(七覺支)。你必須增長七覺支(bojjhanga),無論什麼時候,禪修者都需要這七覺支。七覺支是︰念覺支、擇法覺支、精進覺支、喜覺支、輕安(tranquility)覺支、定覺支和捨(equanimity)覺支。
第七種方法是:禪修者無須擔心自己的身體或生命。有時禪修者勇猛精進,從清晨四點到晚上九點或十點沒有休息,他怕他的定力會減弱。他擔心:如果他繼續以這種勇猛精進的方式禪修一個月,他可能死於疲勞或某種疾病。因此在修行上,他沒有足夠的努力,他的正念不會持續不斷。當正念中斷時,就無法產生深的定力;當定力弱時,觀察身心生滅現象的本質的觀智就無法開展;這是為什麼經中說要使五根敏銳的原因;你毋須擔心你的身體和健康。全力以赴,整天勇猛精進,不休息,不要擔心你的身體。
第八種方法是:每當身心的痛苦生起時,你應該透過更精進的修行,專注的觀察它。當疼痛生起時,禪修者會想要改變位置,使疼痛消失,因為你不願意觀察它。相反的,你必須更積極、更專注的觀察疼痛,精進努力的克服疼痛。那麼,疼痛會成為你的「朋友」,因為它使你能夠獲得深定及清明的觀智。
第九種方法是:你不可以中途停止你的目標。這指你不可以停止修習念處禪,直到你獲得阿羅漢果位。由於你殷切的想要獲得阿羅漢果位,你會精進修行,也因此使五根變得強而有力。
總而言之,以下是使禪修者五根更敏銳的方法︰
1、要記住禪修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身心生滅的現象是無常的。
2、以尊重「法」的心,認真修行「法」。
3、保持持續不間斷的正念,以正念觀察整天的活動,時時刻刻觀察,沒有間斷。
4、必須遵守七種合宜的事物(指天氣、飲食、禪堂等)。
5、記得以前如何獲得定力。
6、發展七種覺悟的因素(指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定和捨等七覺支。)
7、在禪修期間不要擔心你的身體健康和生命。
8、透過勇猛精進的修行來克服身體的疼痛。
9、不要中途停止你的目標。這表示只要你沒有獲得阿羅漢果位,你必須一直精進禪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