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》04.身念處

資料出處: 
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

4 身念處

坐禪時,我們觀腹部的「上」、「下」。初學可能會覺得,把心安住在觀腹部的「上」、「下」是很困難的,因為他們不習慣觀察。所以,如果你把手放在小腹上,去感覺它「上」、「下」的移動,這會有幫助的。阻礙較少,你就可以跟的好一點。

要記住,不要以為「上」、「下」是經常在那裡的。它們不是經常性的目標。不是那麼容易觀的目標。它經常是很狡猾、難以掌握的。來了又去。有時快,有時慢,有時在,有時又不然。

你的工作不是去控制腹部的「上」、「下」。你的工作是去觀照、去跟腹部的「上」、「下」的現象變化過程。我們通常稱腹部的「上」、「下」為風大要素(vayo dhatu)。在此,風大是四大—地、水、火、風,中較突顯的要素。風大的特性是緊繃、顫動及移動。

■ 覺知真實法

主要的是讓正念去感受、經驗自性法。或許這會有幫助,你緊握雙手,製造一些緊繃。把對手的想法放一邊,你觀這個緊的感受是如何。接著你鬆開手,去感受這個放鬆的感覺。

同理,把對手的想法、概念放下,你把手上、下快速擺動,接著去觀手移動的感受。那個是(四大中)風大要素—移動的元素。它沒有顏色或形狀,只是一種感官覺受罷了。

那你就有個清楚的著力點去感受它。當你跟著那樣做的過程中,其它要素也明顯。有時熱也明顯,冷有時也明顯—這個是火大的要素。還有,你也感受到硬跟軟—這個是地大的要素;它們是以凝聚及黏稠來連結—水大的要素。

當你可以覺知這些,下一件事就是要去觀上、下,從它開始往上升到頂端。你會發現那些要素只是過程:它們連貫著,正念也跟著它們流動。你愈有正念,過程中你就會感受愈多。

如同我們講的,它們時時刻刻、剎那剎那地的生起。儘管如此,它們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被體驗到的。起先,我們體驗到概念性的形狀。那是因為我們的心習於執取概念法。換句話說,我們習於身體的形態,胃的形狀,我們是某某人,我們是做什麼、什麼的…等等。

為了正念觀照真實法,你必須放下所有概念,包括對「我」、「我的」、身體、身體的形狀…諸如此類概念法。只要跟緊著感官覺受變動過程。這個就是毗婆舍那禪修的菁華,去訓練你的心,直到你可以做到。

在剛開始的時候,我們會感覺到身體的形狀,以及腹部上升、下降的形狀。這是沒辦法的,因為它是從思考過程出來的。不過,如果你能夠挑出移動的自相(特性),就可以開展較深層,對真實法、自然現象法、三共相的覺知。

這跟你觀照經行、日常生活和其他所有目標的過程一樣。另一件事各位必須牢記在心,腹部上、下並不是老是在的。儘管如此,四大要素都會有的。它們剎那、剎那地生起滅去。因此,當你觀腹部上、下,有時它會停掉。

■ 運用坐、觸

如果你觀腹部的感覺,感官覺知作用會在那裡。你可以觀這些感受。然而,它們有時候會變的很微弱,你會覺得觀不到任何東西。為了維持覺知的持續性,你就必須觀「坐」、「觸」。 可是,「坐」、「觸」經常沒有被解釋清楚。因此,我會多講一些。

通常當我們講「坐」、「觸」,指的是一連串身心過程,它們維持了禪坐的姿勢。我認為,「坐」指的是較偏體內驅力,包含肌肉及骨骼。「觸」指的是較偏身體表面的現象。

對初學,當然,你無法馬上看懂所有的事。你從觀最明顯的入手。保持簡單,你只要觀一個「坐」和一個「觸」。那樣,你就能覺知到整體的「坐」,最明顯的是脊椎週圍,和腰間的堅硬。在「觸」點中,最明顯的是臀部與坐墊的接觸位置點。

再說一次,主要的理論,並不只是做「坐」、「觸」,而是以一種規律,不太快、不太慢的速度,去感覺與「坐」、「觸」有關的感官覺受或現象。過一陣子,上、下會停久一點。當這個現象出現,你就必須增加觸點,在手、腳等處,有系統地順序觀照。

當你這麼做,上、下通常會回來。這樣的做,是要保持覺知及觀照的持續性。「坐」、「觸」本身就是一種禪修。

然而,它有某些缺點,用「坐」、「觸」較分散、會擴散,因此定力的獲得比較慢。可是,它也有一個優點,它較經常性、比較穩定,因此它是上、下的一個好的後援。

當然,當定力終於增強穩固了,你只須要觀「坐」或「觸」,這個也是四大生滅過程。因此,如果你這樣可以做的好,你將不會缺乏適當的禪修目標來觀照。

■ 行禪 (慢步)

現在,讓我們來討論經行。有關快步、中速經行來增強走步時的正念,已經講過了。

我將在此仔細分析講解慢步經行,觀照會觸及較深的程度。我有注意到,經行常被忽視,或者不拿它當一回事。禪修者把經行當成禪坐前的準備練習,或者是增長坐禪。並不是這樣的。你要同等的重視坐禪跟行禪的技巧。

經典記載些故事,比丘們如何在走禪的過程中開悟。因此,我們要用功來改善行禪,導引較深層的定力,那通常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我們要怎麼做這種慢步經行呢?有些簡單的指導方針可以入手。首先,身體要放輕鬆。不要緊繃。如果身體緊繃,你無法真的有正念,你就無法正確的跟上所有的目標。

第二,要有正念的慢慢走,走步要穩。如果你搖晃,因為你的心不平靜,就沒辦法恰到好處的專心。因此,走小步、腳低些會有幫助,你就不用擔心走的蹣跚或跌倒。

第三,心要非常放鬆,但仍然要能集中注意力。要這樣子做,就必須學會建立定力。一種做法就是把心帶到步伐,盡可能跟著目標。那就意味著,你要盡可能的走慢,來激起深厚的定力;但也不能過慢,慢到沒辦法覺知任何移動的感受。經行速度應該要讓我們能夠探觸感受。

再者,要確定感官覺知在,不是你認為它應該是怎樣,「它可能在,但是我不太確定。」,或者「嗯!現在它在,現在它沒了。」如果你不確定感官覺知,那目標的持續性、連貫將會中斷。因此,定力無法增強。但是,如果你能夠抓緊,並扣住它,那正念會跟著目標與感受而連續,你的心就緊扣著那個層次的定力。

在那種狀況下,好像腳它自己會移動,你沒辦法走快些,就算你想走快一點也不行。當你能達到那種程度,跟上腳步移動的目標就不成問題了。只要用心,慢慢地練習、拾取感官覺受的連貫。在某種程度的定力,只能獲某種程度的覺受。因此,走一會兒後,你會走的更加慢了。你還是要更放鬆、更安詳,讓心有足夠的敏銳力,獲得更細微、連貫感官覺受。

如果你能扣緊那種專注,經行就不是個問題,因為你在定中。你會很安詳、靜謐,時間消逝如飛。當你走完經行,你可以繼續禪坐,只要繼續保持覺知。通常,坐禪跟走禪是各一個小時,輪替進行。(譯者: 有位長老說,從經行得到的定力能持久,而且很穩固,不容易摧毀。)

我注意到,程度較好的禪修者,可以從事久一點的走禪及坐禪。條件是,第一,定力要夠。第二,身體健康,夠強壯的話。若身體不好,那他們當然沒辦法這麼做。若禪修者可以這樣的話,那五力可以增加到很強,當他們坐下時,五力會沈下滲透,緊跟著連續的目標。

■ 認真做行禪及其他日常生活

我想講的主要是關於經行,一定要認真地來。如果你認真地走,在坐禪、走禪的每支香,你就容易得定。

其他的活動也是一樣的。我在緬甸時,曾陷入窘境,我用餐時很認真觀照,因為我跟長老抱怨,寺院裡的人吃的太快了。僧團的比丘人數眾多,我們這些年青的出家新眾,還在養成階段,過堂都是排班在最後面。當我們抵達齋堂時,那些戒長比丘們已用完餐,紛紛退席了。

因為我抱怨這件事,我被安排了張特別席,坐在眾人面前吃。我別無選擇,只好吃地很有正念。不過我也上了很受用的一課,通常我用完餐都很睏、昏沈、想睡。因為我用餐全程都很有正念,午餐後的坐禪反倒是最好的。儘管胃脹滿滿,我能夠觀它,它成了很好的禪修目標。我就不再覺得餐後睏了。因此,當你每堂走禪、坐禪都有正念,你就能得定,或者專心一意。禪修時正念綿密不斷。

(譯者: 修習毗婆舍那,過堂用餐是禪修很複雜的一環。用餐要修戒、定、慧三善業。吃飯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!

在律儀方面:用餐前要憶念-「我攝取食物,是為維持色身,止息不適,修習四念處,成就道業。」

在修定方面:用餐時要行慈心禪,祝福提供食物資具的十方信施,香積、行堂工作人員、同參道友、十方眾生,祝福他們健康、快樂、安詳。這些布施帶給他們無量功德。

在修慧(毗婆舍那)方面:

●    看到桌上食物,觀「看見、看見」。
●    伸手取用食物,觀「伸手、伸手」。
●    夾取食物要觀「夾取、夾取(arranging food)」。
●    送食物入口,觀「送、送」。
●    張開嘴,觀「張嘴、張嘴」。
●    把食物放進口中,觀「放、放」。
●    食物接觸到嘴唇,那就觀「觸」。
●    咀嚼食物,觀「嚼、嚼」。
●    感覺到食物的味道,觀「知道、知道」。
●    吞食物,觀「吞、吞」。

咀嚼時,有部份食物,會不自主的滑進食道,不必標號,只要覺知它們。)

書名自訂標籤:
Google 的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