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文資訊】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. 1998A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

大慧普覺禪師再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第六(塔銘附)

師紹興二十八年正月十日。於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禪寺受請。望闕謝恩訖。拈勅黃示眾云。達磨不來東土。二祖不住西天。人人常光現前。箇箇壁立萬仞。且道。箇從甚麼處得來。若知來處受用無窮。其或未然。却請維那分明宣過。也要大家知有宣了。拈香祝聖罷乃就座云。善法堂前瑞氣新。天書來自九重城。唯憑一句無私語。上祝吾皇億萬春。

二月二十八日。於臨安府景德靈隱禪寺開堂。拈疏示眾云。此是釋迦老子四十九年三百六十餘會說不盡底。盡在裏許。安撫敷文。兩手分付徑山。山僧分明把呈其中妙義。如何敷演。若敷演得皇恩佛恩一時報足。其或未然。却請表白。對眾拈出。宣疏了指法座云。毘盧頂[寧*頁]人人有志上頭行。問著路頭十箇有五雙不知去處。諸人要識路頭麼。良久云看。遂陞座拈香。祝聖罷。又拈香云。此一瓣香。在兜率天則曰仙陀婆。在善變化天則曰奪意。在阿那婆達多池邊則曰蓮華藏。且道在徑山手中喚作甚麼。良久云。非但圜悟老人看即有分。便是三世諸佛出來也不敢正眼覷著。便燒乃就座。靈隱和尚白槌云。法筵龍象眾。當觀第一義。師云。若論第一義。五目莫覩二聽難聞。要得諦當分明。當須直截自觀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。若他觀者名為邪觀。邪正未分有疑請問。僧問。調御出世。三轉法輪於大千。達磨西來。九年面壁於少室。和尚今日為國開堂。未審超佛越祖一句作麼生道。師云。空裏忙忙畫卍字。進云。直得四眾瞻仰萬姓歌謠去也。師云。却被上座道著。進云。直饒道著。也只得一半。未審向上。和尚還更道得也無。師云。八角磨盤空裏走。進云。記得肅宗帝問忠國師。如何是十身調御。國師云。檀越蹋毘盧頂上行。未審意旨如何。師云。今古歷然。進云。頂門具眼爭謾得。耀古騰今作者知。師云。收問靈山一會與今日是同是別。師云。如是我聞。進云。恁麼則靈山親見舉。今日又重聞。師云。聞底事作麼生。進云。兩頭俱坐斷。八面起清風。師云。吃嘹舌頭三千里。僧禮拜。復有僧出。師云。問話且止。縱饒問處如百川競注。答處似巨海吞流。直得維摩結舌鶖子無言。於本分事上了無交涉。且道。本分事上合作麼生提持。乃舉拂子云。還見麼。又擊禪床云。還聞麼。聞見分明是箇甚麼。當今聖主於此得之。以妙明心印。印十方華藏世界海。只在一塵中。於一塵中垂衣治化。演出無量無邊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殊勝功德。利益法界一切有情。所謂聖壽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。聖量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。聖德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。聖學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。乃至聖智聖慧聖慈聖聰。皆悉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。只這不可思議底亦不可思議。都盧只在一塵中。皆聖心之常分。非假於他術。滿朝文武諸貴官。得之以妙明心印。向各各當人脚跟下。一印印定。更無秋毫以為透漏。所謂王事民事。一一明了一一無差。然後卷舒自在縱奪臨時。皆吾心之常分。非假於他術。今日一會。若僧若俗。若男若女。若貴若賤。得之各以妙明心印印之。則隨其根性悉得受用。一一明了一一無差。皆吾心之常分。非假於他術。且道。徑山長老得之又作麼生。還相委悉麼。唯憑一滴曹谿水。遍界為霖報我皇。即將上來舉揚般若所有一毫之善。祝延今上皇帝聖壽無疆。恭願。堯仁廣被。齊日月之盛明。湯德彌新。並乾坤之久固。皇太后中宮皇后大內天眷。伏願同明般若正因。悉獲金剛種智。復舉波斯匿王問佛。勝義諦中還有世俗諦否。若言其有。智不應一。若言其無。智不應二。一二之義其義云何。佛言大王。汝於過去龍光佛所。曾問此義。我今無說汝亦無聞。無說無聞。是名一義二義。師召大眾云。明明向道。尚自不會。豈況蓋覆將來今日。或有人問。徑山勝義諦中還有世俗諦否。若言其有智不應一。若言其無智不應二。一二之義其義云何。只向他道。元首明哉。股肱良哉。是名一義。亦名二義。正當恁麼時。還有向上事也無。良久云。任大也須從地起。更高爭奈有天何。久立眾慈。伏惟珍重。靈隱和尚再白槌云。諦觀法王法。法王法如是。下座

入院上堂。古人道。去去實不去。途中好善為。來來實不來。路上莫虧危。敢問大眾。既不去善為箇甚麼既不來有甚麼虧危。妙喜離徑山十八年。今日歸來。亦不見有善為。亦不見有虧危。三門依舊向南開。為甚麼如此。良久云。而今四海清如鏡。行人莫與路為讎。

上堂。今朝三月十五。已得如膏之雨。農夫鼓腹歌謠。萬象森羅起舞。敢問大眾。農夫鼓腹理合如是。萬象森羅因甚麼起舞。還委悉麼。不見道。一家有好事。引得百家忙。

上堂佛子住此地。則是佛受用。常在於其中。經行及坐臥。以拂子擊禪床云。一切智通無障礙。釋迦老子來也。說道昨日有人從廬山來。却得江西信。鉢盂口向天。燈籠露柱。四方八面一時來。直是無爾迴避處。既無迴避處。且作麼生商量。還委悉麼。回而更相涉。依位住。

浴佛上堂。九十七種大人相。莊嚴微妙淨法身。示現誕生出母胎。為眾生故作佛事。且作麼生是作底佛事。良久云。下座與首座大眾。同入如來香水海。助這老子轉大法輪。

上堂舉僧問趙州。學人乍入叢林。乞師指示。州云。爾喫粥了也未。僧云。喫粥了。州云。洗鉢盂去。其僧於言下有省。師云。諸方拈掇甚多。下注脚亦不少。未曾有一人分明說破。妙喜今日為諸人分明說破。喫粥了便洗鉢盂。且道。還曾指示無。黑豆從來好合醬。比丘尼定是師姑。

上堂舉趙州一日。與文遠侍者論義。鬪劣不鬪勝。勝者輸餬餅。遠云。請和尚立義。州云。我是一頭驢。遠云。某是驢。州云。我是驢糞。遠云。某是糞中蟲。州云。汝在彼中作甚麼。遠云。某在彼中過夏。州云。把將餬餅來。師云。文遠在驢糞中過夏。面赤不如語直。趙州貪他小利。得箇餬餅。檢點將來。也是普州人送賊。且道畢竟如何。良久云。鵝王擇乳。素非鴨類。

上堂。正說知見時。知見即是心。當心即知見。知見即如今。如今即且置。古佛與露柱相交。占波共新羅鬪額。萬里圓光頂後相。雲門北斗裏藏身。睦州擔板趙州喫茶。又作麼生商量。遂喝一喝云。若不喝住。幾乎亂却六十甲子。下座

上堂舉洞山和尚夏末示眾云。初秋夏末。兄弟東去西去。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。前後下語者皆不契。有僧傳此語到石霜。霜云。何不道。出門便是草。洞山聞得深肯之。謂瀏陽有古佛出世。師云。萬里無寸草。但請恁麼去。出門便是草。各自有公據。有公據何拘束。清風月下守株人。涼兔漸遙春草綠。

中秋上堂。人有心看月。月無心照人。有無成一片。方始得惺惺。驀拈拄杖卓一下云。這箇不可不惺惺。擲下云。若知撲落非他物。始信縱橫不是塵。

上堂。纔方八月中秋。又是九月十五。拈起拄杖卓一下云。唯有這箇不遷。擲下云。一眾耳聞目覩。

上堂。一二三四五。五四三二一。返覆數千回。總不出今日。且道今日事作麼生。良久云。霜風刮地來。法身赤骨[骨*歷]。

上堂舉。盤山道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。慈明道。向上一路千聖不然。師云。不傳不然海口難宣。須彌頂上駕起鐵船。

上堂舉。僧問雪峯。古澗寒泉時如何。峯云。瞪目不見底。飲者如何。峯云。不從口入。趙州聞舉。呵呵大笑云。不可從鼻孔入。僧却問。古澗寒泉時如何。州云苦。飲者如何。州云死。雪峯得聞乃云。趙州古佛。遂遙作禮云。從此不答話。師云。雪峯不答話。疑殺多少人。趙州道苦。面赤不如語直。若是妙喜即不然。古澗寒泉時如何。到江扶艣棹。出嶽濟民田。飲者如何。清涼肺腑。此語有兩負門。若人得。許爾具參學眼。

退院再歸上堂。去是住時因。住是去時果。去住與果因。無可無不可。喝一喝云。這裏是甚麼所在。說去說住。說因說果。說可說不可。雖然如是。這裏却有箇好處。且道好在甚麼處。良久云。再理舊詞連韻唱。村歌社舞又重新。

聖節上堂。心同虛空界。示等虛空法。證得虛空時。無是無非法。既無是法又無非法。謂之無上佛果菩提。亦謂之真如佛性。亦謂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。所以道。般若波羅蜜多能出生一切諸佛法。能成就一切菩薩解脫法。能成就國王無上法。能成就眾生所作法。譬如摩尼寶珠體具眾德。能鎮毒龍諸惡鬼神。能遂人心所求如意。且作麼生是如意底事。下座與大眾同詣大佛殿。啟建天申。聖節謹白。

上堂舉。法眼問修山主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。爾作麼生會。修云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。眼云。恁麼會又爭得。修云。某甲只恁麼。未審和尚作麼生。眼云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。修禮拜。師云。法眼與修山主。絲來線去。綿綿密密。扶竪地藏門風。可謂滿目光生。若是德山臨濟門下。更買草鞋。行脚始得。為甚如此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。甚處得這箇消息來。

上堂。今朝又是五月五。大鬼拍手小鬼舞。驀然撞著桃符神。兩手椎胸叫冤苦。艾人云。休叫苦。遂拈拄杖卓一下云。只有一處堪回互。回互不回互。回而更相涉。擲下云。不爾依位住。參。

上堂。今朝又是六月半。記得一則舊公案。拈拄杖卓一下云。拄杖子吞却法身。露柱在傍偷眼看。看不看拈起。秦時轢鑽。雖然如是。這一則舊公案。妙喜與他重剖判。擲下云。萬別與千差。吾道一以貫。

解夏上堂。一百二十日禁足。三十五日在外走。熨斗煎茶銚不同。泥牛解作師子吼。今朝法歲已周圓。拈得鼻孔失却口。以大圓覺為伽藍。七七依前四十九。

上堂。秋江清淺時。白露和煙島。良哉觀世音。全身入荒草。在荒草不須討。為甚麼如此。不識大哥妻。元來是嫂嫂。

上堂。門外春將半。山房總不知。可憐拄杖子。暗裏自抽枝。遂拈起拄杖云。這箇是拄杖子。那箇是抽底枝。擲下云。直下來也休眼皷眵。

上堂舉。乾峯示眾云。舉一不得。舉二放過。一著落在第二。雲門出眾云。昨日有人從天台來。却往徑山去。乾峯遂喚維那云來日不得普請。師云。乾峯洗面摸著鼻。雲門喫飯咬著沙。二人驀地相逢著。元來却是舊讐家。雖然如是。只許老胡知。不許老胡會。

上堂。撲落非他物。縱橫不是塵。山河及大地。全露法王身。驀拈拄杖卓一下云。這箇是拄杖子。那箇是法王身。又舉起云。這箇是法王身那箇是拄杖子。遂擲下云。既已撲落。又非他物却是箇甚麼。已是頭上安頭。喝一喝云。更是箇甚麼。

上堂。今朝十月旦。為君重衍算。兩箇五百文。元來是一貫。頂門具眼人。記取這公案。

今上皇帝在建邸。遣內知客入山供養羅漢。祝聖請陞座。僧問。當來下生彌勒佛。一毛頭上現乾坤。現在無量壽世尊。大光普照河沙界。天台五百阿羅漢。隨緣赴感靡不周。雙徑峯頭老作家。超諸方便如何說。師云。現在未來佛。皆同一名號。進云。恁麼則人間天上無不歸依。師云。師子窟中師子。栴檀林裏栴檀。進云。可謂是。是法住法位。世間相常住。師云。剎竿頭上仰蓮心。進云。正當恁麼時。未審是誰家風月。師云。是法住法位。世間相常住。進云。和尚分上又作麼生。師云。天人群生類。皆承此恩力。進云。如是則。一身有賴乾坤闊。萬事無憂日月高。師云。龍得水時添意氣。虎逢山色長威獰。進云。道端到這裏。只得兵隨印轉將逐符行去也。師云。靈利衲僧一撥便轉。進云。人歸大國方知貴。水到瀟湘一樣清。師云點。進云。只如教中道。天人得道此為證。三寶於是現世間。以斯妙法濟群生。一受不退常寂然。如何是妙法。師云。生鐵鑄成渾鋼打就。進云。只憑此箇真消息。玉葉金枝萬萬春。師云。天上有星皆拱北。人間無水不朝東。僧禮拜云。誰不恁麼道。師乃云。欲識佛性義。當觀時節因緣。時節若至其理自彰。敢問大眾。作麼生是自彰底理。舉起拂子云。還見麼。又擊禪床云。還聞麼。聞見分明是箇甚麼。若向這裏提得去。皇恩佛恩一時報足。其或未然。徑山打葛藤去也。復舉起拂子云看看無量壽世尊在徑山。拂子頭上放大光明。照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。於諸世界中轉大法輪。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。其中若凡若聖。若正若邪。若草若木。有情無情遇斯光者。皆獲無上正等菩提。所以諸佛於此得之。具一切種智。諸大菩薩於此得之。成就諸波羅蜜。辟支獨覺於此得之。出無佛世現神通光明。諸聲聞眾洎夜來迎請。五百阿羅漢於此得之。得八解脫具六神通。天人於此得之。增長十善。修羅於此得之。除其憍慢。地獄於此得之。頓超十地。餓鬼傍生及四生九類。一切有情於此得之。隨其根性各得受用。無量壽世尊放大光明作諸佛事已竟。然後以四大海水灌彌勒世尊頂。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。當於補處作大佛事。無量壽世尊有如是神通。有如是自在。有如是威神。到這裏還有。知恩報恩者麼。若有出來與徑山相見為汝證明。如無聽取一頌。十方法界至人口。法界所有即其舌。只憑此口與舌頭。祝吾君壽無間歇。億萬斯年注福源。如海滉漾永不竭。師子窟內產狻猊。鸑鷟定出丹山穴。為瑞為祥遍九垓。草木昆蟲盡歡悅。稽首不可思議事。喻若眾星拱明月。故今宣暢妙伽陀。第一義中真實說。

俞御幹請上堂。一別二十年。驀地又相見。如精金。始終色不變。請我轉法輪。增長菩提願。直下絕狐疑。便悟本來面。

上堂舉。圓通秀和尚示眾云。少林九年冷坐。剛被神光覷破。如今玉石難分。只得麻纏紙裹。這一箇那一箇更一箇。若是明眼人。何須重說破。師云。徑山今日不免狗尾續貂。也有些子。老胡九年話墮。可惜當時放過。致令默照之徒。鬼窟長年打坐。這一箇那一箇更一箇。雖然苦口叮嚀。却似樹頭風過。

結夏上堂。一年一度解。一年一度結。只是這箇事。何須更多說。不多說蹋著。秤鎚硬似鐵。

大慧普覺禪師再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第六

大慧普覺禪師塔銘

隆興元年。八月十日。大慧禪師宗杲。示寂于徑山明月堂。皇帝聞之嗟惜。詔以明月堂為妙喜菴。賜普覺。塔曰寶光。用寵賁之。其徒以師全身。葬於菴之後。使了賢來請銘。先是上為普安郡王時聞師名。嘗遣內都監。至徑山謁師。師作偈以獻上。上甚嘉之。及在建邸。復遣內知客。請師山中。為眾說法。親書妙喜大字。及製真讚寄師。又二年而上即位。始賜號大慧禪師。明年復取向所賜宸翰。以御寶識之恩寵加厚而師亡矣。仰惟主上神聖英武。資不世出。而惠顧一方外之士如此。蓋師於釋氏。所謂卓然傑出於當世者。忠誠感格得之天理。是以上動宸心。眷知特異。吁其盛哉。自昔聖賢。以傳心為學。誠明合體。變化興焉。西方之教。指心空為解脫究竟。蓋得一而不見諸用。而悟入要處。或幾於盡性者所為。後世三宗並行。臨濟正傳。號為得人。超出聲塵。不立一法。根源直截。以證為極。焜燿震動。卷舒無礙。如師子兒。游戲自在。獲大無畏。此固不可以智知識識也。臨濟六傳至楊岐。楊岐再世。而圜悟禪師克勤。得法于五祖演。被遇兩朝。其道蓋盛行矣。師實嗣圜悟。益光明焉。師諱宗杲。宣州寧國人。姓奚氏。年十七為浮圖。不欲居鄉里。從經論師。即出行四方。始從曹洞諸老宿游。既得其說。歎曰。是果佛祖意耶。去之謁準湛堂。準識師眉睫間。久謂之曰。子談說皆通暢。特未可以敵生死。吾今疾革。他日見川勤。當能辦子事。勤即圜悟師也。湛堂死。師謁丞相張公無盡。求準塔銘。無盡門庭高於天下。士亦小許可見。師一言而契。即下榻。朝夕與語。名其菴曰妙喜。字之曰曇晦。且謂子必見圜悟師。吾助子往。遂津致行李來京師。見勤于天寧。一日勤陞堂。師豁然神悟。以語勤。勤曰。未也。子雖有得矣。而大法故未明。又一日勤舉演和尚有句無句語。師言下得大安樂法。勤拊掌曰。始知吾不汝欺耶。自是縱橫踔厲。無所疑於心。大肆其說。如蘇張之雄辯。孫吳之用兵。如建瓴水轉圓石於千仞之阪。諸老歛袵。莫當其鋒。于時賢士大夫。往往爭與之游。雅為右丞呂公舜徒所重奏。紫衣號佛日大師。會女真之變。其酋欲取禪僧十輩。師在選中。已而得免。蓋若有相之者渡江而南。圜悟方主雲居席。命師居第一座。為眾授道。譽望蔚然。已而去入雲居山。居古雲門。學者雲集。復避亂走湖南。轉江右入閩。築菴長樂洋嶼。時從之者纔五十有三人。未五十日。得法者十三輩。前此蓋未始有也。後皆角立。始應給事江公少明之請。住小谿雲門菴。而浚在蜀時。勤親以師囑謂真得法髓。浚造朝。遂以臨安徑山延之。道法之盛冠于一時。百舍重趼往赴。惟恐後拜其門。惟恐不得見。至無所容。敞千僧大閣以居之。凡二千餘眾。所交皆俊艾。當時名卿。如侍郎張公子韶。為莫逆友。而師亦竟以此遇禍。蓋當軸者。恐其議己惡之也。毀衣焚牒。屏居衡州。凡十年徙梅州。梅州瘴癘寂寞之地。其徒裹糧從之。雖死不悔。噫是非有以真服其心而然耶。又五年。太上皇帝特恩放還。明年復僧服。四方虛席以邀。率不就。最後以朝命住育王。聚眾多食或不繼。築涂由凡數千頃。詔賜其莊名般若。又二年移徑山。師之再住此山。道俗歆慕。如見其所親。雖老接引後進不少倦。居明月堂凡一年。以終將示寂。親書遺奏。及寄聲別右相湯公。又貽書於浚了賢請偈。復取筆大書。不少亂。師雖為方外士而義篤君親。每及時事。愛君憂時。見之詞氣。其論甚正確。晚自徑山來秣陵。見浚垂涕言。先人不幸無後。某之責家貧何所仰願。乞一給使名藉公重。庶有肯就者。浚為惻然興歎。遂奏其族弟道源奉師親後。既退居明月堂。[曰/月]暑走其鄉。上塚葺治。所存蓋如此。使為吾儒豈不為名士。而其學佛亦卓然自立於當世。非豪傑丈夫哉。卒被光寵。表之無窮。誠有以自致也。所賜御書。建閣藏於妙喜菴。與茲山不磨矣。師壽七十有五。坐夏五十八年。僧俗從師得法悟徹者。不啻數十人。皆有聞于時。鼎需思嶽彌光悟本守淨道謙遵璞祖元冲密。先師而卒。我秦國太夫人亦甞於師問道焉。嗚呼我識師之早。此心默契。未言先同。從容酬接。達旦不倦。人間至樂。孰與等擬。蓋惜其淪沒山林惠利之不博加于人也。然而以道觀之。安可以隱顯去來。索師於形骸之內哉。我實知師。宜為之銘。銘曰。

 死生為一  非想非說  證徹了悟
 一息千劫  嗟師何為  拳拳忠孝
 欲迪群迷  俾趨正教  嘻笑怒罵
 佛事熾然  情生智隔  疑謗興焉
 天目巍巍  終古莫移  師兮道德
 此山與[1]


【經文資訊】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. 1998A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
【版本記錄】CBETA 電子佛典 Rev. 1.32 (Big5),完成日期:2006/05/20
【編輯說明】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(CBETA)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
【原始資料】蕭鎮國大德提供,北美某大德提供
【其他事項】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,詳細內容請參閱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版權宣告

Powered by Drupal - Modified by Danger4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