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子天空
(19)「那裡能找到佛陀?」 佛陀說:「見法即見如來(Tathāgata),未見法的人無法見如來。一個未見法的人,即使他緊抓如來的袈裟,也無法見到如來。」(泰本巴利藏第 25 冊,300 頁)。 這意思是佛陀不存在於色身,而存在於佛心中的德行──「法」,必須先見到「法」,我們才可以說找到佛。
(19)「那裡能找到佛陀?」
佛陀說:「見法即見如來(Tathāgata),未見法的人無法見如來。一個未見法的人,即使他緊抓如來的袈裟,也無法見到如來。」(泰本巴利藏第 25 冊,300 頁)。
這意思是佛陀不存在於色身,而存在於佛心中的德行──「法」,必須先見到「法」,我們才可以說找到佛。
(18)現在我們該談談佛陀。我提出的問題是:「佛陀禮敬誰?」 佛陀自己的答案是:「禮敬法,也禮敬如法如律的僧團。」(泰本巴利藏第 21 冊,27 頁)。行止如律、修行如法就是具有如法如律的實質,佛陀因此禮敬「法」和如法如律的「僧團」。值得我們深思的是:佛陀也有禮敬的對象──「法」和行止如律、修行如法的「僧團」。
(18)現在我們該談談佛陀。我提出的問題是:「佛陀禮敬誰?」
佛陀自己的答案是:「禮敬法,也禮敬如法如律的僧團。」(泰本巴利藏第 21 冊,27 頁)。行止如律、修行如法就是具有如法如律的實質,佛陀因此禮敬「法」和如法如律的「僧團」。值得我們深思的是:佛陀也有禮敬的對象──「法」和行止如律、修行如法的「僧團」。
(17)現在我們來談談人,來看看我們自己。「佛陀如何描述後代的人?」 在一次說法中,佛陀說:「現代(意指佛世直到現在的每個時代)的人喜歡在非法中尋歡作樂,過份貪婪且尋求邪說。」(泰本巴利藏第 21 冊,496 頁)。他們在非法中尋求歡樂,也就是說,受強烈的「自我」所左右;他們完全缺乏醒覺,任貪欲過度泛濫;因為完全受控於煩惱,他們就尋求邪說──錯誤的法。
(17)現在我們來談談人,來看看我們自己。「佛陀如何描述後代的人?」
在一次說法中,佛陀說:「現代(意指佛世直到現在的每個時代)的人喜歡在非法中尋歡作樂,過份貪婪且尋求邪說。」(泰本巴利藏第 21 冊,496 頁)。他們在非法中尋求歡樂,也就是說,受強烈的「自我」所左右;他們完全缺乏醒覺,任貪欲過度泛濫;因為完全受控於煩惱,他們就尋求邪說──錯誤的法。
(16)「對某個教法,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,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?」 佛陀設定一個檢核的原則:對照經典(Sutta)──法,來審查及判斷,並與毘奈耶(Vinaya)──律作比較。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,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的基礎上。
(16)「對某個教法,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,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?」
佛陀設定一個檢核的原則:對照經典(Sutta)──法,來審查及判斷,並與毘奈耶(Vinaya)──律作比較。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,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的基礎上。
(15)接下來,有件你們應該特別關心的事,請注意這個問題是:「一定得聽聞佛陀的法或佛陀親口說的法,才能止息痛苦嗎?」 曾有人激烈地辯論:必須聽到佛陀親說的教法,我們才能真正瞭解佛法。但佛陀這樣說:「雖然有些人不曾聽聞佛法,也同樣可以走在正道上。」(泰本巴利藏第 21 冊,461 頁)有些人雖然未從佛陀那裡聽到教法,卻仍能透過持續地反省、思惟、學習,及恆久地觀察、修行,而走在正道上。
(15)接下來,有件你們應該特別關心的事,請注意這個問題是:「一定得聽聞佛陀的法或佛陀親口說的法,才能止息痛苦嗎?」
曾有人激烈地辯論:必須聽到佛陀親說的教法,我們才能真正瞭解佛法。但佛陀這樣說:「雖然有些人不曾聽聞佛法,也同樣可以走在正道上。」(泰本巴利藏第 21 冊,461 頁)有些人雖然未從佛陀那裡聽到教法,卻仍能透過持續地反省、思惟、學習,及恆久地觀察、修行,而走在正道上。
(14)「佛教所說的『業』是怎麼一回事?」 許多西方人寫了很多談論佛教的書,他們對討論「業與再生」的篇章似乎很引以為傲,但他們在每本書裡對這方面的解釋都十分錯誤。那些西方人公開解釋業(kamma)時,都說善業是好的,惡業是不好的,除了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就再也沒有提到其他的了。這樣的說法正與每個宗教的教義相同,但這不是佛教所教導的業。
(14)「佛教所說的『業』是怎麼一回事?」
許多西方人寫了很多談論佛教的書,他們對討論「業與再生」的篇章似乎很引以為傲,但他們在每本書裡對這方面的解釋都十分錯誤。那些西方人公開解釋業(kamma)時,都說善業是好的,惡業是不好的,除了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就再也沒有提到其他的了。這樣的說法正與每個宗教的教義相同,但這不是佛教所教導的業。
(13)在此我們要討論「道」,如果有人問及:「由修行構成的『道』中,那一條是平常道,那一條是又快又短的捷徑?」 我們可能回答:「八正道」,那就是你已經聽過的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這些稱為「八正道」,它是最有條理、最有系統的平常道,由戒、定、慧三學組成,是為無法走捷徑的人所設的「道」。它是正道,但在平常道的層次上修行,需要花較長的時間。
(13)在此我們要討論「道」,如果有人問及:「由修行構成的『道』中,那一條是平常道,那一條是又快又短的捷徑?」
我們可能回答:「八正道」,那就是你已經聽過的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這些稱為「八正道」,它是最有條理、最有系統的平常道,由戒、定、慧三學組成,是為無法走捷徑的人所設的「道」。它是正道,但在平常道的層次上修行,需要花較長的時間。
(12)我們以另一個角度來看:「怎樣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別?」 現在我們要注意的這個重點,將會在凡夫和真正佛弟子【譯註一】的心境有別方面,給我們一些看法。凡夫是指從來沒有成為完全的佛弟子,且對真正的佛教一無所知的人。凡夫依循父母的信仰而成為佛教徒,充其量只是符合記錄與註冊的「名字佛教徒」而已,這表示他一直是個凡夫。
(12)我們以另一個角度來看:「怎樣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別?」
現在我們要注意的這個重點,將會在凡夫和真正佛弟子【譯註一】的心境有別方面,給我們一些看法。凡夫是指從來沒有成為完全的佛弟子,且對真正的佛教一無所知的人。凡夫依循父母的信仰而成為佛教徒,充其量只是符合記錄與註冊的「名字佛教徒」而已,這表示他一直是個凡夫。
(11)接下來,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:「佛陀教我們應該相信誰?」 假如有人問你這個問題,那麼你可以在《噶拉瑪經》(Kālāma Sutta)裡找到佛陀所說的答案──要相信親自所「看清楚」的是什麼【譯註一】。現在我們有必要瞭解「看清楚」的意義,「看清楚」意思是不需推論、不需思索、不需假設,如同我們將眼前的物體看清楚一樣,只要這樣做,就有效果了,這就是「看清楚」的定義,它不需要依靠任何理由或想像。
(11)接下來,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:「佛陀教我們應該相信誰?」
假如有人問你這個問題,那麼你可以在《噶拉瑪經》(Kālāma Sutta)裡找到佛陀所說的答案──要相信親自所「看清楚」的是什麼【譯註一】。現在我們有必要瞭解「看清楚」的意義,「看清楚」意思是不需推論、不需思索、不需假設,如同我們將眼前的物體看清楚一樣,只要這樣做,就有效果了,這就是「看清楚」的定義,它不需要依靠任何理由或想像。
(10)假使有外國人問你:「根據巴利經典所載,佛陀最常強調的教示是什麼?」 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話回答:「五蘊(khandha)無常、無我(anattā)」,每個個體都是由五種積聚──五蘊組成。身的積聚稱為「色」(rūpa),樂、苦等感受的積聚稱為「受」(vedanā),記憶與醒覺稱為「想」(sañña),造作思考稱為「行」(saṅkhāra),能透過六根而認知稱為「識」(viññāṇa)。如此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被稱為五聚或五蘊。
(10)假使有外國人問你:「根據巴利經典所載,佛陀最常強調的教示是什麼?」
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話回答:「五蘊(khandha)無常、無我(anattā)」,每個個體都是由五種積聚──五蘊組成。身的積聚稱為「色」(rūpa),樂、苦等感受的積聚稱為「受」(vedanā),記憶與醒覺稱為「想」(sañña),造作思考稱為「行」(saṅkhāra),能透過六根而認知稱為「識」(viññāṇa)。如此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被稱為五聚或五蘊。
最新回應
8 年 7 週 前
8 年 11 週 前
8 年 12 週 前
12 年 21 週 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