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旨在發揚原始佛法,以南傳尼科耶與北傳阿含為重心,願意將心靈與宗教追尋者當成朋友,大乘法友更視為兄弟,期許大家不因宗教派別起爭執,以尋找佛法原貌為目標。
佛陀的教導(teachings)有三種訓練(三學)︰
一. 戒學 二. 定學 三. 慧學(觀慧或般若)
當我們實踐道德行為(戒學)時,這指在言語和行為上的自制,也就是在家居士至少遵守五種或八種戒;而僧眾例如比丘,必須遵守如波羅提木叉(pātimokkha,別解脫戒)所說的227條戒。當我們戒除不當的行為和言語時,我們的持戒是圓滿的。
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想要快樂和平靜,這是人們尋找「止息痛苦之道」的原因,由於這種訴求,各種宗教因而出現在世間,其中一種是佛教,佛教教導人們如何使痛苦止息。
「看別人的缺點是很容易的,而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卻很難。」~《長部》
對禪修者而言,本書的內容是非常切題的,禪修者可能一再的犯同樣的錯誤,卻無法覺察,直到有位經驗豐富的人來指出這些錯誤。過了一段時間後,我們可能又忘記這些錯誤,而需要別人再度提醒。
感謝「法雨道場」明法法師 (Email: dhammarain@msa.hinet.net) 提供本書電子檔案。
1. 阿姜查(Achaan Chaa 1918~1992)Wat Nong Pah Pong(巴蓬寺)Non Peung, Ban Gor, Amper WarinUbon Ratchathani 34190, TAILAND
作者傑克‧康菲爾德(Jack Kornfield,1945~),生長在美國東岸的一個科學及知性的家庭。一九六三年就讀於達特茅斯學院(Dartmouth College),主修亞洲研究,在學期間受到陳博士(Wing Tsit Chan)的鼓勵,開始學佛,一九六七年畢業後,立刻到東南亞修學,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,他也曾經在馬哈希法師、阿沙巴法師(馬哈希法師在泰國弘法的弟子)和佛使比丘座下學習,並曾追隨過西藏喇嘛、禪師、印度教上師。
當人瞭解到「乘」祇是修習的自然進展時, 就可清楚每個宗派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。 人隨著智慧的增長, 從自我為中心, 進到無私修習。 因為所有佛教目標在根除 貪婪、瞋恨和迷惑, 所以不同宗派之間的目的, 就沒有真正的區分。
佛陀並沒有教導「佛教」, 他教授法、真理。 他所教的技巧是看清這真理的方法。 假如一個人靜觀內心時, 那心變得沈靜, 所有的執著、思想、理念和觀念消失, 諸法的實相在當下呈現出來, 除此無他。
在山中,我教導革命軍正法, 也教導巿鎮的政府軍, 但祇在他們放下武器後。 真正和平,真正快樂, 不是來自社會秩序的改變, 這些戰鬥的雙方可能有合法上的爭執, 但真實的和平是內在的, 僅能經由法而體驗到。
最新回應
6 年 5 週 前
6 年 9 週 前
6 年 9 週 前
10 年 18 週 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