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》07.五蓋

資料出處: 
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

7 五蓋

來禪修營的頭兩天,像春節大掃除。所有累積下來的壓力跟疲憊,通通清出來了。還有習氣跟念頭。如果沒參加過禪修營,或者不太清楚禪修是做什麼的,很多人就會容易沮喪,因為它真的將會很難捱。

當他們坐下那一刻,心就亂的失去控制,或者當他們想專注或正念時,心就只是一片空白。這只顯示出我們的心的狀態,以及我們想運用控制來壓抑它的程度。

這是因為煩惱、心裡的負面狀態的強度,或者不善心,缺乏純淨、良善的心。這些煩惱,強的能夠讓我們從遠古以來輪迴生死。

因此,不應低估它們的強度。若談到它們的分類,我們通稱它們為三惡根(毒)-貪、瞋、癡。可是當談到禪修和它的功能時,我們稱他們為五蓋。

1.欲欲、
2.瞋恨、
3.昏沉與睡眠、
4.掉舉(散亂的心)與惡作(追悔)、
5.疑

它們以不同的方式來作用或阻擾正定的開展、強化清淨心。簡而言之:

● 欲欲是對五種感官的放縱,或五種感官欲樂。
● 瞋恨是忿怒及憎恨。
● 昏沉與睡眠是懶惰、懶散、黏稠不動的心。
● 掉舉與惡作是散亂、躁動的心。
● 疑是對修行及三寶起疑。

簡而言之,五蓋可分兩大類:昏沉睡眠與散亂、憂慮。

■ 昏沉與睡眠

當禪修者來到禪修營,剛開始的前幾天,他們會覺得障礙真的很強。因此,我們處理的方向,多是幫你處理昏沉與睡眠這兩個是較不危險的障礙,問題本身來說,它只是讓你瞌睡。當你睡了,那也沒那麼糟。它只是浪費時間;但念頭過動、靜不下來,強度再增加,那就有可能瘋掉。精神「垮掉」因為過多的負面能量。

然而,當你來禪修,你必須去除它們倆。只要它們稍稍出現,正念不能正常運作。狀況就不清明。那怎麼處理昏沈、睡眠?讓我們來看看不同的技巧。在起初一、兩天,昏沈、睡眠通常是很沉重型的心理狀態。往往你也無從下手,只管坐,隨著狂風暴雨飄浮。它很沈重。當你禪坐時,心空空如也。如果你才剛匆匆趕製大量工作,你很累,或者你長途跋涉到來,它就可能真的會很沈。
可是,這不是長久的風貌。如果你坐的夠久,或者你奮鬥夠久,它通常會消失。如果你不能坐,每下愈況,那就站起來經行。然而,奮鬥幾天後,它會減輕些,昏沈、睡眠的攻擊,會成較輕緩型。它會是輕柔型。就好像一大早,你觀上、下,它是那麼清楚又平和。但是,持續進行到某處,所有的事物都空掉了。為什麼?因為昏沈睡眠漸漸產生,你仍不知不覺。你會辯說:「我很有正念,只是一霎時,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?」這是輕柔型的昏沈睡眠,它來的快,突然出擊。

因此,當你的心很平和,你必須激起活力,你若覺得心較慢、朦朦朧朧、模模糊糊的,那就要激發活力。對抗昏沈睡眠的要素是活力或精進力。問題並不是我們有沒有精力。心理的精力都會在的。

這裡有個例子。如果你睡了過頭,上班要遲到了,但是你並不知道,你就不會起床。但是,當你明白你已經遲到的時候,或者你考試遲到了,五分鐘內,一下子你就可以弄好出門。

那精力哪裡來?精力都是在的。因此,問題是要喚醒它,以意志力把它激起、喚醒正念。那就是我們必須學習的,當我們需要的時候,就結合適當的意志力,喚醒精力。當然,有不同的方式來激起精力。精力來自我們所謂的「尋(把心導向目標。)」,也就是說,增強觀照力。

因此,你找不到上、下,因為你太睏了,就改觀坐觸,這會是明智的作法。當然,因為你的昏沈,你坐觸的目標也可能不明顯。因此,你專注力應保持在較大的區塊,整個坐姿,這是「坐」,與地板接觸點,這是「觸」。因此你以正常速度持續觀坐、觸,坐、觸,坐、觸…。

另外一種做法是,採用更多觸點,那就是「坐、觸、觸、觸、觸…」。觸點的範例是在臀部、手腳接觸(地板或彼此接觸的)位置。你也可以選擇依觸點位置順序,或以規律的節奏來觀照。通常對重昏沈,除非你持之以恆,它一點也不管用。

要是你意志力堅強,它會消失的。它是需要一點時間。可能不只是五分鐘或十分鐘。可能要二十或三十分鐘。儘管如此,一旦突圍而出,心就非常清明。再不管用,當然你就可以起身經行。經行通常不會有睡意,除非你走的很慢。可能目標很微細-當你走地慢,你觀不到它,那你的昏沈會持續。因此,要跨大步一點,走快一點,自在放鬆些。如果你緊繃,心僵硬會影響你昏沈。走地自在放鬆較好,不要走太慢,也不要過度地快,步伐大一點。過一會兒,心有目標可觀,一個接一個,它就會活躍起來。心一活躍,昏沉就消失,精力就會出現。當然,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。最後它會顯示出意志力,通常過幾天,大約三、四天,昏沈就消失。少數個案,會持續到一星期。儘管如此,只要你努力,它通常過幾天就沒有了。

■ 散亂及追誨

其他相關的障礙是散亂及追悔。在此,你被要求正念觀照「念頭、念頭」,那它就會消失。如果,我們看著「念頭、念頭」,它並不消失。我們可能就只是喃喃地唸「念頭、念頭」,而沒有正念。當你正念觀照,你就不會有念頭。你清明覺照,念頭就會消失。

有時,當我們觀照,念頭消失後卻又轉回來。它去了又來。問題是,它為什麼又回來?可能的因素是,念頭是轉走,但是有某些程度的煩惱還在。當你回到上、下,你仍不夠有正念。還可能有些貪愛、瞋恨或無明存在。因此,當念頭頑強,它會再三回來,你就要改觀它的根源(貪愛、瞋恨或無明)。

當你觀念頭時,這個念頭如何生起的根源要被觀照到。那意味著不論它是從貪愛、瞋恨、憂慮或任何其他負面煩惱。

你也可以回溯到困擾你的事物。依目標的角度來看,它可以是特定的,也可以是概括的。概括指的是,你所思考的沒有特定目標,它可以是大太陽底下的每一件事物。特定的目標指的是,某一件困惱你心的事物。因此,你必須解決那個問題。

當你發現那個因,解決那個問題就容易些。如果它只是種貪愛或瞋恨的狀態,那你就以貪愛、瞋恨或無明…等等來觀它。觀一個特定目標,往往較觀概括性目標有效。

這個是在心念處下,指的是正念於意識,我們晚一點會處理這部份。它是較投入在真正去感受到心的貪愛、瞋恨、無明、懶散或其他,清楚覺知心的形式、性質、狀態。當它被清楚的覺察到,通常念頭會馬上就消失。

■ 基礎性的止禪(四護衛禪)

可是,有些案例煩惱性十分堅強。當煩惱深厚,你就必須更認真的處理它。譬如說,有人被某一特定的問題困擾。這些問題糾纏不休,如果不處理它們,會發展成心理問題。通常它不太會發生,但是如果真的發生了,你必須做特別處理。那就是為什麼,在剛開始禪坐時,我們會建議做一種或多種所謂的基礎止禪。

有四種基礎止禪,第一是佛隨念(Buddhanusati),憶念佛陀的功德。這個可以幫助來克服恐懼、懷疑、逐漸建立信心。

第二是慈心禪(metta bhavana,meditation on loving-kindness)。這可以幫助克服瞋恨及惡心,營造週遭平靜、和諧的禪修氣氛。

第三,不淨觀(Asubha,meditation on impurities),對治強烈的貪慾的或欲望。

第四,死隨念(Marananussati,meditation on death),念死克服焦慮、懶散及自滿。這個範疇,可以包括的項目,如憶念業力來對治焦慮、恐懼、失去親人,憂慮…等。

不要低估基礎禪的影響力,雖然我們只建議,在坐禪剛開始的五到十分鐘內做護衛禪。當你做的恰當,它是可以約束心。認真地說,散亂的心只不過是某種層次的活動。如果你可以守住心,讓它平靜下來,讓它忙的夠久,那所有的念頭、散亂及障礙,就會被擱置一旁。

散亂只發生在剛開始的階段,開始的一、兩天,或者是第一次參加禪修營。當你不懂的如何對治它,它永遠會是狂野的-無可藥救的境遇。事實上,它並不是那麼嚴重。

然而,只要我們還沒修成阿羅漢,我們不時都要面對五蓋。當它們生起,就是我們學習如何對治的機會。如果你是初學,你在離開前沒學會如何對治它們,那你老是會面臨這個問題。學會如何對治它們,並不是手到擒來。它要慢慢地學會。除非這些煩惱障全都被放下,否則你將無法經驗到心的清淨狀態。

譬如說睡眠。睡眠在心中出現,你觀「睡眠、睡眠、睡眠」。它是消失了,但並不是完全沒有。所有的趨勢還在。你還沒達到我們所謂的近行定,因此它盤旋不去。它會斷斷續續回來。就像天空,雖然豔陽高掛,但是仍有層薄雲在,所以你見不到藍天。只有當你把它完全觀滅,當所有的睡意消去,你才會知道什麼是碧空如洗。然後,太陽披露,光色巍巍,你就能見到週遭的一切。

五蓋是昏沈、睡眠,念頭等等。觀它就好像在清理心裡的垃圾。當你掃地,起先你丟掉大塊垃圾,但是那些小片碎屑還在那裡。你的工作還沒完成,當你清理了小片碎屑,那些灰塵還在。甚至第一次掃完,還會有細細的塵土在。所以要持續不斷的努力,直到所有的煩惱障都煙消雲散。

只有在那時候,正念才會清明、明亮、光耀。必須意志堅強,來達成這個克制煩惱障的目的。這是學習正念禪禪修者的首要任務。完成這個,那基本目標就顯得清楚些。

書名自訂標籤: